自然与生命没有永存的东西

自然与生命没有永存的东西

我们应该知道,生命生活永远源源不断的永存在制造问题,这是生命永恒的命题,比如疫情,永存过去有,生命现在有,永存以后还会有,生命比这更重要的永存是你的生活态度。说的生命直白一点,就是永存你把注意力引到别处,大脑不会留意当下的生命事情,这对疫情面前压力山大的永存年轻人和已经衰老的老年人都格外重要。

深秋时节,生命信步在花园里散步,永存脚下是生命金黄的树叶和花瓣,一阵秋风掠过,接着便是一阵落英缤纷,俯身摭拾一朵几近枯萎褪色的花瓣,放在鼻下嗅闻,顿觉芳香四溢。虽然外观看上去色泽陈旧,但内蕴才刚好释放出来。此时的你环顾四周,惟见婆娑纷飞的落叶。我品味着,玩味着,悠悠然的,心情犹如进入平静的无波之湖,这是我向往的一种境界。

油然联想到人真的是很有意思,随着岁月的流逝,人就像这深秋树叶一样一片一片的凋落着。当你年轻时为追逐名利、寻觅知己百般不得苦恼困惑,而当我们步入中老年,信步闲庭时则又见芳草青青和花香遍地。秋日暖阳簇拥着你,到处是惬意和舒适漫上来。

如果你注意观察的话,你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两只眼睛看着别人,看着外部世界,而从不用眼睛反思审视自己,大家都在努力争得而害怕失去。沈从文则说:“人一生的得失,命运会做出持平的安排。”生活当中的智者知道得是时机,失是顺应,安于时机而顺应变化,哀乐就不会侵入到你的心中。正像老子所说:“死生如同昼夜的变化一样不受扰乱,何况得失?”所以,我以为中国文人、诗人们在生活面前认真而又豁达,执着而又飘逸的生活态度是可以为百姓所效仿的。因为这是从长期实际生活中提炼出的一种人生境界,豁达、超然而又切合实际,而最终会进入洗尽铅华、如沐春风、荣辱皆忘、逍遥安详的境界。这是中国历代文人最乐于取法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从争斗到平和,由追逐到悠闲的成功转型这一做人的智慧。

其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在生活中你把意焦放在何处,就决定你会有何种感受,从而这种感受便会大大的影响你后续的行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意焦放在他们不想要的上面,却懒得去想他们想要的,结果得到的常常是不想要的。其实人稍能警省,就可免沉沦之苦,做一个通天彻地的智慧之人。

古人在谈月时有这样的一段话:少年读书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中老年人在烟里腾云过了,在雨里行走过了,何惧之有?大江东去,似水流年,自然与生命哪有永存的东西,疫情又算得了什么?